刘辰希,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重庆市作协第四届、第五届全委会委员,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第13届高研班学员,重庆文学院第六届创作员,“讴歌计划·特约作家”,重庆市文旅发展研究会文化艺创专委会顾问。出版有《游离态辖区》《南拳》《终极游离》《积木》《闪亮遗产》《你懂》《一面》《问题男孩X2》《从木传》等多部长篇小说、中短篇小说合集与图文集。
\n刘辰希:从青春叙事到书写历史
\n(本期访谈主持人:陈泰湧)
\n上游文化:在很多人眼里,“刘辰希”这个名字和“少年作家”是划等号的,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走上文学这条道路的吗?
\n刘辰希:从小就喜欢看书,家里对人文教育也比较重视,所以我在小学的时候作文就写得比较好,几乎篇篇都能成为班级里的范文。五六年级的时候“新概念作文大赛”火了,初一的时候参加了第四届大赛,获得了入围奖,在分组排名里也很靠前,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。
\n我所就读的外语学校倡导素质教育,我也就参加了学校的文学社,高二的时候就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。高三的时候,在时任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先生的帮助下这部小说得以出版,随后就加入了重庆市作家协会,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会员,从此我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这条路。
\n上游文化:你在高三时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《游离态辖区》,这是一部以“青年人生活状态”为主题的作品,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你的哪些经历?在以前的采访中你曾提到受《挪威的森林》影响,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文字风格上,还是主题表达上?
\n刘辰希:《游离态辖区》其实是一个结合浓厚地域文化的青春成长小说,就像该书的题记一样,是关注边缘少年的情感、自由与生命,是一个少年对家庭、校园,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一次探讨。小说的灵感既来源于我本身的生活体验,也来源于对另一种“无法实际体验”的成长模式的探索与同理心。当然,作为处女作,肯定是受到了许多当时喜爱的文学、影视作品的启发,其中包括《教父》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《挪威的森林》这一类经典文学作品,也包括《古惑仔》《斗鱼》这一类港台影视作品,还受到一些重庆本土作家的作品的影响。
\n上游文化:作为“85后”作家,你为何选择以这种“非青春主流”的题材切入创作?背后是否有对社会问题的观察或思考?
\n刘辰希: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类型,我一直比较关注青少年问题与社会、时代发展的关联性。《南拳》是对传统文化、家庭观念与青春成长的探讨,《终极游离》则是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时代背景下对“小人物”坚守正义的赞美,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,《积木》则是“冷眼旁观”式地剖析在大学校园中青年所面临的精神欲望的体验和挑战,是在“大学校园”特定环境中对家庭、校园、社会对青年心理健康与成长影响的探讨……我个人认为小说创作一是要写好故事,二就是要通过人物与故事去反映、探讨社会问题。
\n上游文化:有一段时间你好像在从事艺术领域的工作,还运营了“狐狸社”这样的社群,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段经历吗?现在是否又在聚焦学生文学工作的推动?这些经历对你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吗?
\n刘辰希:从英国留学回国后我一直是想尝试做与文化相关的工作,当时在一家传媒公司任职,除了运营一个出版品牌“L&A”,还筹办了“狐狸社”社群。“狐狸社”其实是想通过文化沙龙的形式,寻找优秀创作者和搜集好的故事IP,为“L&A”出版品牌提供好的作品,以及为IP孵化做准备,但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坚持下去。而后又创办了迈卡托什书廊,这是一个集合展览、书籍、潮玩、咖啡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,当时也做了不少展览和活动,但因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问题最后也停业了。前段时间是受文旅研究会的邀请,刚好结合《从木传》的出版,我到多所中学去做了一些分享活动。
\n我非常喜欢与同学们做一些分享和探讨,随着时代发展,文学不像我们年轻的时候那样火热,学生们对文学的兴趣也没有像我们那个时候那么浓厚,而校园活动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,其实是可以在部分学生心中播下文学梦想的种子。
\n上游文化:你的创作从早期关注青年精神困境,到近年转向历史人物传记,这种题材转变是否源于个人成长或对文学价值的新理解?
\n刘辰希:《从木传》与其说是我潜心十年的转型之作,不如说是兑现了“预谋已久”的创作计划。从小到大,我耳濡目染听了许多关于万从木和家族的故事,近年来我一直在做准备,只是一来是工作上的分心,二来是害怕自己笔力不够成熟,迟迟没有动笔。在经过长时间的构思与资料查阅,做好充分准备后,我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《从木传》这部作品。不过一直以来,我感兴趣的创作方向一个是现实主义题材,第二个就是历史题材,马伯庸先生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启示,我也会以《从木传》的出版为契机,未来去创作更多历史题材的作品。
\n上游文化:《从木传》是你为曾外祖父、重庆历史文化名人万从木先生创作的带有传记色彩的小说。选择记录这位“教育救国”的美术教育家,除了家族情结,是否也希望通过他的故事展现重庆近现代美术教育的脉络?
\n刘辰希:是的,相较于上清寺的“美专校街”,“万从木”这个名字并不广为人知。但是作为西南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的创办者之一、坚守到最后的校长,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很值得被书写。而他求学、兴学、办学的一生,也是重庆乃至西南半个世纪的美术教育史。重庆这座城市在近代史中有着重要的篇章和举足轻重的地位,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梳理、展现重庆近代美术史的脉络,不仅是对西南近代美育研究的一种补充,更是对重庆深厚历史文化的书写与宣传。
\n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时与时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合影
\n上游文化:创作《从木传》时,你提到“立足历史史实”但又需要文学虚构,能否分享具体案例,来说明一下你是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?
\n刘辰希:正如凌承纬教授在《从木传》的序言《文学的真实成全了历史的真实》中所表达的,《从木传》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都完全尊重史实。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几乎每一个出场的历史人物与相关事件都有史料佐证。当然,《从木传》不是人物传记,而是一部传记小说,小说就是要讲好故事,要讲好故事就需要再现场景,就会有人物的对话,这就需要虚构创作。举个例子,万从木在京都留学期间的记载少之又少,为了故事的丰富精彩与人物性格的塑造,就有必要结合当时日本美术史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来进行创作,并且虚构了万从木与“竹内小景”这个人物的爱情故事,这是为了让万从木在日本的求学历程与家国情怀更加丰满。
\n上游文化:该书出版后,在部分区县的图书馆和中学举办了分享会,学生和读者的反馈中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最深?是否有超出预期的共鸣点?
\n刘辰希: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很多读者谈到了万从木先生那种坚持梦想、百折不挠的精神。我认为这一精神是当下社会特别需要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,现在人们做事情功利心都比较重。但我觉得梦想也好、爱好也罢,更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,不要忘记初衷,就像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文学创作带给我的原本的快乐与充实。
\n上游文化:你曾在研讨会上被评价为“敢于直面‘85后’精神难题”的作家,结合当下青年创作环境,如网络文学兴起、创作主题多元化等,你认为青年作家应该如何保持“独立思考”与“社会关怀”的平衡?
\n刘辰希:我认为“独立思考”与“社会关怀”并不矛盾,“独立思考”正是“社会关怀”的前提。“独立思考”是每一个作家最基本的能力,“人云亦云”或者“随波逐流”的人是无法成为一个创作者的,最多只能成为一个“搬运者”。正是因为有了“独立思考”,我们才能去关注与发现社会问题,才能有“社会关怀”,才能去“弘扬真善美,批判假丑恶”,这也是每一个作家需要去承担的“社会责任”。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直面症结还是历史题材的借古讽今,好的作品一定是有着饱满精神内核与思想诉求的。所以说,我并不独特,只是去做了一个创作者的本分,然后在日积月累的创作中提升进步。
\n上游文化:作为一名年轻的作家,你的作品却在深挖本土历史文化,你是如何看待重庆文学土壤的独特性?对年轻创作者扎根本土进行创作又有何建议?
\n刘辰希:长期以来,“重庆作家”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称谓,我们被“四川作家”所涵括,从这个角度来看,重庆文学很年轻,因为重庆直辖还不到30年,重庆本土的创作者们以“重庆作家”身份进行创作也就不到30年。不过,当有了这种“地域认同”和“地域标签”之后,自然就会有更多的重庆作家就家乡的人文历史进行创作,也会在中国文坛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影响。重庆的历史文化是丰厚的,有古老巴文化的图腾、又有三峡的壮丽俊美,更有大后方历史的积淀与西部唯一直辖市的朝气蓬勃,重庆有26个市辖区、8个县和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,大足石刻、合川钓鱼城闻名遐迩,重庆不仅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城市风景,更有坚韧、忠勇、开放、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,这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。
\n我对年轻的创作者谈不上建议,更多的是要向他们学习。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,他们的创作活力不可小觑,成果更是丰硕,可以共勉的就是要有耐心和韧劲。创作这条路是孤独的,我希望能和他们携手共同为重庆文学的发展与崛起而贡献力量。
\n上游文化:你最近有什么创作计划?这类题材是否延续了你对“社会问题”的关注?
\n刘辰希:最近在创作《游离态辖区》系列的第三部,仍然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作品,也是想为自己的这一个系列做一个完结。《游离态辖区》里的角色都成长起来,他们会在时代的激流中面临新的抉择,书写新的命运。“坚守正义与良善,勇敢面对命运”是这部作品与整个系列的内核。
\n上游文化:最后,还想对热爱文学的青少年读者说些什么?
\n刘辰希:还是借用我最喜欢的那句话送给大家吧:“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,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。”祝青少年读者们快乐阅读,快乐写作,快乐人生!
\n配资盈利网
出彩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